蘋果WWDC 2017仍缺乏技術突破

作者: Brian Dipert

這篇文章並不會報導所有在WWDC上發布的資訊,因為可以在其他媒體找到許多相關訊息。本文內容會著重在WWDC的重要主題與一些相關的研究案例,包含以下內容:漸進式不到位的設計、提早發布的跟隨性產品、試圖從現有用戶中獲取額外的內容和服務收入,以及故意將硬體設計的不耐用且過時,以刺激消費者加速換機…等。

2017年蘋果(Apple)全球開發者大會(WWDC 2017)開始的前幾個禮拜,我讀到Steven Levy在《Wired Magazine》發表的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,談到蘋果的新總部。如果你還沒看過這篇文章,可以參考我的看法,裡面有幾句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裡:

蘋果最近也因為蓋新總部受到一些質疑。投資者要求蘋果應該將報導中提到的50億美元還給股東,而不是用來蓋新總部。儘管公司的獲利不斐,但自從賈伯斯(Steve Jobs)過世之後,蘋果公司還沒有推出過具有技術突破性的產品。

然後:

雖然蘋果沒有正式承認或否認新總部的興建是否花了50億美元,但當我談到這筆金額時,執行長庫克(Tim Cook)並沒有糾正我的說法。

就在最近,蘋果的聯合創始人Steve Wozniak也認為他當初親手建立的公司因為成立已久、規模變大,且官僚主義盛行,而懷疑該公司是否還有能力創造具有突破性技術的新產品。我看到這個評論也感到驚訝,不禁思考,蘋果的創新者地位會被誰取代?特斯拉(Tesla)。

無可否認,由最近這兩份資料可能已經影響我對Steve Cook和他麾下大將剛剛推出的產品和計劃的看法,但其實我並不這麼認為。看看我這麼多年來對蘋果的報導,特別是對於我這種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,也擁有許多蘋果軟硬體產品的擁護者,我認為你也會感受到一致令人悲觀的氛圍(如果有的話,隨者時間與日俱增)。

今年的WWDC沒有改變甚至減緩這個趨勢。如果有的話,其實是進一步加速了這個趨勢。這篇文章並不會報導所有在WWDC上發布的資訊,因為你可以在其他媒體找到許多相關訊息,例如AnandTech、AppleInsider、Ars Technica、Gizmodo、MacRumours、Macworld、TechCrunch、VentureBeat、The Verge、Wired等媒體。這裡寫的內容會著重在WWDC的重要主題與一些相關的研究案例,包含以下內容:漸進式不到位的設計、提早發布的跟隨性產品、試圖從現有用戶中獲取額外的內容和服務收入,以及故意將硬體設計的不耐用且過時,以刺激消費者加速換機。請閱讀依照下列分類所撰寫的文章,然後一如往常地歡迎您提出意見與評論。

1. 作業系統iOS 11與 MacOS High Sierra

2. 電腦

3. 行動裝置

4. 穿戴式裝置

5. Siri語音助理與智慧喇叭HomePod

iOS 11與 MacOS High Sierra

WWDC是一個開發者大會,一如往常,新的軟體依舊是大會的焦點。除了(也許是)新的擴增實境(AR)、虛擬實境(VR)和機器學習應用程式介面(API)以外,蘋果的tentpole作業系統幾乎沒有新的技術突破。即將推出的MacOS High Sierra(10.13)電腦作業系統與其前一代Sierra(10.12)感覺非常類似,就像Snow Leopard(10.6)與Leopard(10.5)一樣,沒有太多新增的功能。由這兩個情況看來,主要還是著重在表面的改進,去年WWDC發表的蘋果檔案系統(Apple File System,APFS)會在今年秋季推出的MacOS正式版本中看到,取代使用已久的HFS+ 檔案系統,做了一些底層架構技術的調整改進。

至於iOS 11,當蘋果宣佈推出這遲來的檔案管理工具,且算是會場上的一個大新聞,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有甚麼特別值得關注。事實上,還有其他新發佈的消息,但可能是更糟的訊息。iOS 11將完全不支援傳統32位元應用程式(諷刺的是,MacOS馬上就跟進),只支援32位元中央處理器(CPU)的硬體將不能升級到iOS 11。此外,儘管最近在App Store搜索結果中暫時找不到的32位元應用程式只是一個小失誤,研發人員無疑地會將重心放在支援64位元產品的開發。這是不可避免的最後結果?若不這樣做,即使做出產品,最終也因為不支援最新版的程式而被當成垃圾丟掉,這會是一件浪費和令人遺憾的做法。

電腦

在WWDC發表的產品技術進展都不太大。採用第七代Intel Kaby Lake CPU的iMac和MacBook電腦,與目前已推出且採用Skylake技術的第六代產品,皆採用14nm製程技術的CPU晶片。早在2013年,蘋果就已推出了一款經過全面重新設計的高階Mac Pro平台,當時令人為之驚艷,但在當時屬於不切實際的設計(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是如此,主要是因為設計已經過時)。與之前更傳統的前一代設計不同的是,此款產品的用戶不能自行升級,蘋果只是偶爾地(和延遲地)升級其CPU、繪圖子系統與其他等功能。

20170628NT01P1

預期中的Mac Pro電腦尚未推出,雖然蘋果承諾此款產品仍會推出,目前推出iMac Pro來暫時墊檔,此款產品配備高階Xeon CPU以及更高階的繪圖晶片,但仍然不支援用戶升級功能(記憶體無法由使用者自行擴充,遠不及其他產品),並搭載5K解析度的顯示器,標價5000美元起跳。還好,MacOS High Sierra將透過Thunderbolt 3介面外接顯示卡盒(external GPU enclosures),用戶至少能夠以這種方式升級其繪圖子系統(現在你應該更了解為何最近Nvidia發表用於MacOS的Pascal驅動程式)。但是,專業人士們可能會對於這款替代Mac Pro的iMac Pro無動於衷。

行動裝置

目前還沒有看到關於下一代iPhone的官方消息,只有一堆洩密消息與不可信的原型機與外殼照片,iPad mini仍然繼續銷售,主流的iPad方面沒有得到任何最新的資訊(同樣地,在今年3月才剛做了些規格上的更新)。WWDC的所有焦點都放在高階產品線、高利潤的iPad Pro,12.9吋的機型終於在CPU上做了升級,而9.7吋的機型停產,改推出10.5吋的新機型,尺寸在實際上只有稍微大一點,LCD螢幕採用窄邊框設計。

20170628NT01P2

有一件讓我稱讚蘋果的是…這間公司成立了晶片設計團隊。我最大的疑問在於這個最新的A10X Fusion SoC晶片是否包含蘋果第一個自行設計的GPU核心(基於對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失望)。我想知道有任何人對於蘋果推出自有的Metal繪圖應用程式介面(graphics API)感到驚訝嗎?但是,如果蘋果真的認為iPad Pro和外部鍵盤的組合搭配能與微軟的Surface產品和其他超輕薄筆電互相競爭(iOS 11之後將加入檔案管理器(file manager)變得合理化)。好吧,就讓我猜測這是蘋果認為的一個新商機吧..

設計客製化SoC,ARM Design Start提供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!

穿戴式裝置

讓我說明得更清楚些,蘋果的Apple Watch智慧手錶產品線已經成功地搶佔了大部分的穿戴式裝置市場。但是請記住,Apple Watch是Steve Jobs過世後唯一推出的新產品類別(儘管據說該產品的開發時間是在他過世之前)。而這整個產品類別(也包括智慧手環、Android Wear智慧型手錶相關產品,以及最近推出的Pebbles智慧型手錶等)並不是某些人之前所期望的重要技術成就。

如果整個穿戴式產品類別是二壘安打,不是雙殺…是的,我仍然保持友善的說法。那蘋果的產品只能說是一個觸擊安打(bunt single),而剛推出的WatchOS第四版軟體並不會帶來第九局的拉鋸戰,很抱歉我必須提早做出評論。當新的手錶錶面成了Macworld的重要報導內容,老實說,相當不吸引人,加入多一些Siri功能還不錯,但是蘋果並沒有善用這個功能來強化其優勢。

Siri語音助理與智慧喇叭HomePod

說到Siri,我差不多會談到這邊就結束。諷刺的是,Siri是第一個具備人工智慧(AI)且推出市場的語音助理,但結果是快速地、全然地被之後推出的亞馬遜(Amazon)Alexa、Google Assistant 語音助理,以及微軟的Cortana所比下去。我現在使用Android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語音界面選項,而且我和我的妻子也經常與我們家裡到處擺放的Amazon Echo設備進行對話。但iPhone 5S和iPad 3上的Siri則常常讓我感到沮喪,我很久以前就放棄使用iPad 3內建的Siri功能,蘋果在今年WWDC上再次承諾會對改善Siri的功能,但市場競爭是永不停止的。

有什麼讓我注意到HomePod?首先,請記住,現在是在6月寫這篇文章。HomePod,像iMac Pro(順便提一下),至少在12月才會在商店裡出現,價格將會是349美元,而亞馬遜Echo則定價180美元(或更低…我經常看到它的售價大約是150美元);Echo Dot定價則是50美元或更低。而且HomePod最初並非被定位為一個聲控個人助理(不像Echo系列產品,更不用說是標價109美元或更低的Google Home),而是作為高檔音樂播放設備。

記得上次蘋果推出高檔的音樂播放設備嗎?該產品名稱為Apple Hi-Fi,推出時被我嘲弄了一番。此後不久,它迅速且靜悄悄地銷聲匿跡。從感測器的角度來看,我相信HomePod的播放品質一定很棒,它遠勝於價格只有一半的Echo。Echo似乎只能算是一種中高音喇叭,但是HomePod的價格是Echo的兩倍(更不用說比Sonos喇叭貴一些)?我們不要忘記這台機器比Echo晚了3年推出…

延伸閱讀

發揮設計創意從日常生活開始!

發表評論